您的位置: 首页> 党群之窗> 正文
【关注两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9日 00:00 点击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以新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前实现《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升,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全民终身学习的态势初步形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表现良好,我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本科教育互认协议成员,一批高校和学科世界排名显著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有所缓解,国家助学制度更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实施,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上亿人次。普通本科高校累计输送2000多万名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教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首次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评价体制、保障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看,《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

专栏1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指 标

单 位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

实现情况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万人

%

3700

65.0

4265

7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巩固率

万人

%

16100

93.0

14004

93.0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毛入学率

万人

万人

%

4500

2250

87.0

4038

1657

87.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

在校生

其中:研究生毛入学率

万人

万人

万人

%

3350

3080

170

36.0

3647

3452

191

40.0

人力资源开发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

13.3

15.0

13.3

16.9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和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研究生数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
  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指20—59岁人口。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国内看,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育政策调整,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刻挑战。无论从当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还是从长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看,都需要抓住教育这一最基础环节,推进优先发展,提高国家发展水平。

从教育领域看,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学校办学活力不强,促进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多方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不够高;教育优先发展地位需进一步巩固。

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人才和人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今天培养的人才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实现改革新突破,迈上发展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原则。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人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前规划,优先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服务导向。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发展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坚持促进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础。注重有教无类,让全体人民、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突出精准扶贫,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

坚持依法治教。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权益,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键在党,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四)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充分显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困难群体、妇女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基地和新型智库,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促进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更加完备有效。基本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2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三五”主要目标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属性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4265

 

75.0

4500

 

85.0

预期性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14004

 

93.0

15000

 

95.0

预期性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毛入学率(%)

4038

1657

87.0

4130

1870

90.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

在校生(万人)

其中:研究生(万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其中:普通本专科(万人)

毛入学率(%)

3647

 

3511

250[191]

2625

 

40.0

3850

 

3680

290[230]

2655

 

50.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35000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3

13.5

预期性

注:1.高等教育在校生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
  2.[ ]内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数。

(五)主题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统筹利用好、布局好各类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扩大社会参与,提高教育开放水平,整体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积极开展法治教育。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

(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五)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六)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七)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开展中小学国防教育综合社会实践和示范校创建活动试点,继续推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军营开放日、军事夏令营等平台作用,提高国防教育效果。加强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加强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拓展学生军训综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三、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加大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力度。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完善中小学入学制度。

(三)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和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建设与改革并重,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统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支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支持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大学前列;支持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增强建设实效。

(五)强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深化全方位协同创新。

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六)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

(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快完善制度环境。

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普及,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置师生用教学终端。。

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四、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一)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区域布局。

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二)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

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

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

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

(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

(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制度。

加强继续教育平台建设。

统筹扩大继续教育服务。

(六)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加强现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服务人才培养。

五、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平安校园。开展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

(二)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优化语言文字环境。

(三)构建教育诚信环境。

着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

改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五)建设绿色校园。

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

建设美丽校园。

六、统筹推动教育开放

(一)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

(二)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

提高留学教育质量。

深化中外学校间交流与合作。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三)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深化多边教育合作。

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

开展教育国际援助。

(四)统筹推进中外人文交流。

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

办好孔子学院。

(五)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教育合作交流。

完善内地和港澳教育合作与交流机制。

打造大陆和台湾地区教育合作交流平台。

七、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

(一)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

强化教育对口支援。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动县域内均衡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

巩固提高普及水平。

(三)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五)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

办好内地民族班。

(六)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

办好特殊教育。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做好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

(七)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八、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大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

(二)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完善教师校长培训体系。

培养造就教学名师。

(三)吸引一流人才从教。

吸引优秀毕业生从教。

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

建设高校一流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学校领导人员队伍。

(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补充紧缺教师。

(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严格教师职业准入。

完善教师职称制度。

改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九、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优化政府服务。

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二)构建有效监管体系。

加强教育标准工作。

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强化社会监督评价。

健全教育管理监测体系。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四)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

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

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二)加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建设。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十一、组织实施

(一)落实责任分工。

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与年度计划和各级教育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二)协同实施规划。

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问题的机制。

(三)鼓励探索创新。

推动基层创新实施规划。

(四)加强督促检查。

加强督查监测。

加强社会监督。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