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正文
山东科技大学的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特色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 08:06 点击量:

山东科技大学的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特色

——访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孙法柏
2021-12-31 10:40:39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矿校起家的工科院校,源于1951年设立的洪山煤矿工业学校和1956年建立的济南煤矿学校。目前,该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主校区设在青岛市。

  近年来,在保持原有煤炭特色的同时,山东科技大学重点发展涉海学科。该校法学专业以此为契机,积极通过制度创新,逐渐摸索出“法律+涉外+涉海”结合、“强基础+优特色”的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孙法柏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介绍该院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思路和实践成果。

  “涉外”与“海洋”结合

  据了解,确立“涉外+海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是山东科技大学积极回应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满足沿海开放和地方发展对涉外海洋法律专才迫切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所需的各类人才都不同程度存在缺口,高端复合型涉外海洋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尤为明显。有关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掌握海洋国际立法话语权的法律人才更紧缺。我国高校在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起步晚、布点少、规模小,这使得目前相应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孙法柏说,“海洋不同于陆地,不可避免的具有涉外性。涉外海洋法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还要强调涉外性。涉外性不仅是精通一门或几门外语,还要注重国际视野培养。”

  在孙法柏看来,合格的涉外海洋法律人才,不仅要有系统性的专业学习和辩论技巧,要拥有丰富的跨领域、跨学科知识,了解地缘政治、海洋环境学、生态学、海洋经济学、海洋地质学等涉海专业知识,还应拥有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爱国情怀。

  “涉外海洋法律主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因此,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切实从维护我国利益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孙法柏说。

  山东科技大学的区位优势及该校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学科优势为海洋法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近年来,该校积极发展涉海学科,形成了“一黑一蓝”发展战略。法学作为重点发展的涉海学科专业之一,“涉外+海洋”法的教学和研究被学校列入重点发展方向。

  孙法柏介绍,该校海洋法方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围绕学校“一黑一蓝”办学目标展开,协同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教学,利用学校在海洋装备自动化、海洋测绘等海洋科技领域的学科优势,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共同构筑涉海学科教学、科研体系。

  “刚性”向“柔性”转型

  据了解,山东科技大学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历经三轮培养方案修订,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实现了由“刚性”向“柔性”转变。

  早在2008年,山东科技大学就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研究团队,研究论证复合型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问题,并在《2008版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海商法”“海关法”等课程设为必修课,在行政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国际法等必修课程教学大纲中强化涉海内容,形成了“涉外+海洋”融合人才培养思路。

  2017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山东省内首创法学(海洋法方向),制定了专门的《法学专业(海洋法方向)培养方案》,并于同年开始单独招生、专班培养人才。

  然而,这种“刚性”人才培养模式,虽契合涉外与海洋融合的高端属性,但“对学生不做能力区分,统一培养”存在弊端。孙法柏介绍,受制于规范统一性的要求,专门化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既无法保证能力较弱学生的基础知识培育需求,也无法满足能力较强学生知识范围扩大的需求。“‘刚性’培养模式,只单纯增加了涉外涉海课程,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影响预期效果。同时,因为部分学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反而弱化人才的高端属性。”孙法柏说。

  该校《2020版法学专业培养方案》总结以往经验,采取“柔性”选拔模式,通过完善核心课程,兼顾普通学生的法学学历教育需求与高端人才的厚实法学功底需求,在强化法学知识和法律能力基础上,优化海洋法特色方向课程体系,在专业拓展课中分别设置涉外法、海洋法课程供学生选修,并通过课程双语化或全英文化强化课程高端性。同时,通过颁发“学成证书”方式激励有能力的学生自主选修涉外法、海洋法特色课程。当学生修满特设专业方向课程,并满足总学分要求情况下,学校授予“学成证书”,以证明学生在该方向达到了相应要求。

  “高端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优化选拔机制为质量保障。我们由‘刚性模式’向‘柔性模式’转型,探索出了如何高效选拔培养对象的道路。这是一种可予推广的促成‘复合型’与‘高端化’真正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孙法柏说。

  获省内外多所高校推广应用

  山东科技大学的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校内推广应用取得了实效,也得到山东省内外众多高校的认可和推广应用。

  孙法柏介绍,该校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2018版法学专业(海洋法方向)培养方案》中完善并正式应用。目前,该校2020级、2021级法学专业本科生中选择海洋法和涉外法特色方向的学生达140人,两个方向均选的62人。

  “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涉外、涉海法学毕业生因为复合、专业和高端等特征备受用人单位青睐,法科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研究生升学率达40%。”孙法柏说。

  此外,该校涉外海洋法方向学生的专业比赛及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奖励,并在第十六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中获中国赛区二等奖。

  该人才培养模式受益者还有山东科技大学其他涉海专业的学生。据了解,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成果与课程资源实现了与该校海洋学院等学院的资源共享,使该校每年300余名涉海法学辅修专业学生受益。另外,该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开设的相关选修课,使该校每年受益学生260人左右。

  孙法柏介绍,该人才培养模式被山东省内外多所高校学习借鉴。位于山东省内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大学以及位于山东省外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借鉴该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了人才培养及日常教学中。

  尽管山东科技大学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众多高校认可,但孙法柏认为,该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时间不长,还需融合“校地政企”的多元化实践,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贯穿“教—学—用”全链条验证。同时,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实现标准化推广、高效化运行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社记者 潘巧)

山东科技大学的涉外海洋法律人才培养特色